Who We Are

[Chinese Only] Worries about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oor Rural

(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作者為湘西一貧困山區農村長大的孩子,雖品學兼優,但初中畢業後因家貧無力升讀高中。 賦閒在家一年多後,在2001年由沃土發展社資助,到自治洲農園專科學校就讀, 今年以自修生身份入讀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在偏遠貧困農村,基礎教育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困擾地區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人們經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重。基礎教育關係較為重大。

長期以來,全社會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没有全民素質的提高,就很難實現地區經濟、 文化的平穩發展,很難推動地區的社會進步。要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各方面人才, 基礎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由於社會背景、歷史因素、環境條件等方面的制約, 使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事業一直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 在對湖南湘西某貧困山區的基礎教育狀況中調查得知,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許多問題提在人們面前需要認真地思考。

System Reform is Needed

一直以來,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最令人憂慮的是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對湖南一個貧困山區小村的14至20歲但已踏入社會的20位青年調查顯示, 讀過小學3年級的為100%,而小學畢業的卻只有8個。讀到初中的有6個, 而能夠初中畢業的卻只有2位;其中没有一位讀上高中生。女孩的失學比例偏高, 失學率佔全村同齡人的80%。這是貧困農村基礎教育方面的一個不容樂觀的現實情況。 以前,我們可以歸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大量適齡兒童或者沒有入學或者中途輟學, 被剝削了受教育的權利。

但如今已不能把單純把經濟問題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停溜作為代罪羔羊。 現時的高輟學率很大程度上較符合「孩子厭學」的說法。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可以追溯到所謂「差生」的問題的惡化。

那些所謂的「差生」,難道是先天殘缺?難道就沒有教育的餘地嗎?細細地思量,我們不禁會想, 兒童降生到這個世界上,腦海裡是一片空白,對世界充滿的是好奇,對事物產生的是好學, 好問,而不是唾棄,根本就沒有不愛學習的理由。一定是他們在學校裡面找不到自己應有的價值, 發揮不到他們的潛能。

曾有一位讀到初二而輟學的「差生」這樣說道:「雖然我的學習成績很差,但我還是很想念書, 畢竟自己還很年幼,還處在學習階段。在學校裡多多少少能學到一點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況且還有一群『差生』朋友可以交往。而回到家裡卻只能成為家庭的包袱。 然而,初三開學報到時,我發現班上的『差生』幾乎已輟學。那時, 我也覺得自己再也沒『臉』讀下去了,只好退學。」人生在世,總有他生存的價值。 學生也是如此,為什麼學校就不能創造使他們發揮其價值的空間,而要單一的以學習成績差, 就把他們貶為「差生」,判以這個「差生」的「罪名」,讓他們總是以為自己差人一等, 受到同學的歧視、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打駡。他們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學校裡面完全找不到希望,感受到應有的尊重和樂趣,只有離開學校。 所謂「差生」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學習機會的受扼殺, 不能不說是基礎教育的失敗之處。

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是素質教育,對學生要求的是全面發展。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素質教育要把學生當成生動的,有生命的人,而且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豐富的價值。 基礎教育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健康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的社會人。 其次,才是把學生培養成有學識,有創造力的人。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階段全面發展的真正目標。 然而,在一些偏遠貧困農村所謂的素質教育是教師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地去教育學生。 而全面發展則被理解成是要求學生樣樣都好,每門功課都不能差。迫於老師、家長的壓力,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只能按照別人設定的軌跡去學習,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 無法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有一位貧困農村的學生,他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 因為他老實、不調皮,而且學習成績很優秀。在九年的學習生涯中, 他為了贏得老師對他的那種好評,報答家長對他的那種苦心。他幾乎忘掉了一切, 只是整天苦苦地讀書。特別是臨近中考的那幾年,為了一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話。 他整天死死地背著那些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且在老師的鼓勵下, 他和所有的優秀學生一樣,晚上點起蠟燭一直背到深夜,好像在進行「背功」比賽似的。 然而,當他以高分考上重點學校,卻因家庭困難不能繼續升學而踏入社會的時候, 他變得沉默寡言,勝似一個呆子。這難道就是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嗎? 想到那些不經思考只為通過考試之後便舍而棄之的標準答案, 內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懼──靠背功難道能夠培養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的一代新人嗎?能推動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嗎? 在這種體制下受到的不能說是教育,而是對學生的一種折磨,令學生望而生畏, 特別是那些差生,感到讀書極為枯燥乏味,也埋葬了學生獨有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A Good Teacher is also for Moral Development

俗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育過程中教育師扮演的非比尋常的角色。 作為一個教育教育者,自身素質問題至關重要。他直接影響到受教育價值觀和人生觀, 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有一個正確教育理念。 古人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負責、學會尊重,而不是按照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模式去教育學生。 雖然這樣能夠教出考試考得很好的學生,卻難以教出能夠自主自強的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由於好玩的天性或者由於其心理方面出了一些問題而犯錯誤的時候, 作為教師就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品質問題而取懲罰性措施。然而,在一些貧困農村。 有些老師與學生根本就沒有師生關係。兩者之間根本不能建立起任何平等關係,不能產生任何語言交流。 學生見老師就如老鼠見貓似的。

至今,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曾有一位教師在我心靈深刻下了深深的印象, 永遠抺除不掉。並不是他教學有特色,也不是他對學生關懷得無微不至。 而是他對學生的教育態度使我至令無法理會。那是1993年,我在村小學讀初小時遇到的一位教師。 他對學生的行為是以懲罰為主,教育為輔。在上課時,他手裡始終拿著一根「教尺」。 發現哪一個學生思想不集中,講話,做小動作等等,都會往往你頭上狠狠地拍上一尺。 或者喊你回答問題以及上黑板做題目時,如果答不出來,同樣會受到同等的罪行。 更為甚者,還會按照你的腳樣畫一個圓圈讓你站在講台前不准動來以表警示。 若背不到課文。他也會你留到背好為止。有個學生,因為早上不洗臉也來上課。 讓他發覺後,至即到外面抓起泥巴往那學生的臉上抺。 (那是我讀一年級時的一位教師,他已有許多年沒有從事教學工作了。)

這種教育雖已過了一個年代,也許今天的基礎教育已沒有那麼殘酷,也許對學生的體罰已不復存在。 但是,我們能否傾聽一下今天中學生的一些心語。在某所鎮中學就讀的一些初中生,告訴我在學校裡, 專門設有一個「政教處」。它的主要職責是對一些調皮、搗蛋、違反校紀校規以及不愛學習的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旦「有幸」被送入政教處,首先就是幾記狠狠的耳光,然後再進行「連打帶駡」式的教訓和教育。 總之從中出來時,臉上總免不了有幾個巴掌印。有時如果老師當場捉到一些違紀的學生, 也會立即送上幾記耳光或者踢上幾腳。對於學校這些越軌的教育,大部分家長仍然持支持態度。 他們認為,孩子既然違反了校紀校規,作為老師再打再駡也是為了教育好孩子。 甚至有些家長在送學生入學時還會對老師放言道:「在學校,你們要對孩子管嚴點。如果有什麼不對的, 你們盡管打,盡管駡。我們做家長的沒意見。」對於這種教育,一些好學生同樣持支持態度。 他們認為,老師不這樣的話,就不能把一些調皮的學生管住。當然,誰也不會質疑, 老師始終本著是教育的原則,而家長則是恨鉄不成鋼。況且,尋致學生調皮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罪於教師。 有其社會和家庭諸的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們能否思慮一下。老師的這種教育似乎是要把學生管理得言聽計從, 似乎是建立在使學生產生畏懼感的基礎上。如果學生達不到這種要求,就是個調皮的,不愛學習的學生。 自然而然地就會逐漸淪為「差生」的行列。

剛才提及的某山區農村初中生調查中,顯示從小學1年級到3年級他們的學習成績或者保持原樣或者呈上升的趨勢。 而從4年級到6年級,有35%學生學習成績逐漸下降。而到初中時,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的已超過70%, 其中絶大部分屬男生。這雖然是貧困農村諸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但至少可以說明基礎教育過程中, 學生已逐漸具備一定的自主意識,已不能讓人總牽著鼻子走。關鍵是如何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靠打駡是打不出好學生的,也不能使差生有所變好。它只會「打斷」兩者間的師生意識。 阻斷彼此間的相互尊重。老師高高地凌駕於學生上,而不去傾聽學生為什麼會不愛學習, 為什麼會調皮,為什麼會那麼差。這是一種非常被動的教育,它使一些好學生養成了一種服務的意識, 從而疏忽了一些更為重要的做人理念。這使一些差生,雖然人在學校,可心卻早已成了社會青年的行列。 這就是所謂的「為人師表」嗎?雖然只是個別教師的質素問題,只是個別學校的管理體制。 但它卻是貧困農村素質教育中的較為普遍的現實情況。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憂思。

Importa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amily Education

古人云:「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過程中, 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視。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心切。但是,社會壓力過大,知識經濟新時代的今天, 怎樣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由於人們的經濟觀念和生活厭力所迫,如今在貧困農村已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工族」。 在山區貧區某村調查顯示,有近3份1人口過的是打工的生活,其中絶大部分是中、青年人。 有的甚至把孩子給親人寄養而成雙成對地去打工。曾有這樣的一對夫婦因生活所迫, 而把正讀小學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教養,雙雙出去打工, 使這個孩子在「無父無母」的環境中成長。小孩在爺爺奶奶和各方親人倍加嬌寵的氣氛中生活。 吃好的、穿亮的、而且不缺錢花。然而,使這對夫婦追悔莫及的是, 雖然在外打工掙錢不少。供養家庭綽綽有余,但是他們的孩子却因失去父母的管教, 失去應有的家庭教育,而逐漸染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俗,變得為所欲為, 經常逃課、抽烟、甚至賭博打架,最終受不了學校的管制而輟學。 如今,在貧困農村這樣的「孤兒」已變得顯而易見。他的情況應該時刻提醒著父母們, 腦子裡不要一味地只有經濟觀念,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使他們過早地投入社會, 而社會的一些不良習俗則是孩子最易接受的。

如今的社會,若要生存,若要自給自足輕而易舉,然而要適應時代的步伐,要有所作為却並不容易。 因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激烈的社會競爭都要面對。但是在貧困農村,由於人們的思想認識、 經濟條件以及社會環境的約束,使大部分的孩子只能完成義務教育便步入打工的行列。 因為家庭再也無能為力送其上高中或職業學校。許多家長所抱的願望是讓孩子拿到一張初中畢業証後, 出去打工來改變家庭的經濟地位。這是唯一路徑。因為面對高中或職業學校那高額的費用, 對於貧困農村大部分家庭來說,要想進入簡直是「妄想」。在某山區農村20歲的青年中, 竟是沒有一位高中生。在它所屬的貧困縣的二十多萬人口中,只有一所高中學校。 試問,這樣的基礎教育在貧困地區能夠實夠實施所謂的人才戰略嗎? 家庭和社會的這種壓力必然反映到學生中來。在某村初中生中,有近80%的學生認為, 即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再好,也不能夠實現自己的開學願望,只能留下後悔的余地。 倒不如開開心心地免強讀完初中,拿到一張畢業証後,也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也好出去打工。迫於這種意識,而導致許多原本很優秀的學生也逐漸脫離學校的教育, 在家農閑時,又會容易趨向於接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俗。在某村16歲以下(包括幾歲)的男生中, 有65%的已染上抽烟的習慣。因為烟在貧困農村是一種禮尚往來。 相互送烟則是人際交往和打通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倘若問這些孩子為什麼抽烟及抽烟的味道怎樣。 稍微小點的會這樣回答:只是好玩而已,沒什麼味道。」而大一些的學生則覺得抽烟比較風光、時尚,就如吃飯一般。 甚至,在部分賭氣成風的貧困農村,許多學生也免不了參與其中。如今的打牌賭博, 打麻將賭博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一些專門的賭場,也免不了有學生的身影。 但是,他們賭博所用的錢財無非是家長的血汗錢。雖然家長和學校嚴禁學生有這樣的不良習慣。 但是他們不可能無時無刻地留意孩子的這些行為。如今,在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中正面臨著社會不良習俗淩駕於學校和家庭之上的危機。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公益性的一項重大工程。需要教育界及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同心協力。 尤其是在貧困農村更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充分認識和正確對待。要擺脫貧窮的困擾, 要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實施人才戰略。而如今, 面對著貧困農村基礎教育的種種困難。不得不令人憂慮。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轉變思路, 如何適應時代步伐,從而實踐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相結合、相協調的理念。

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