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最令人憂慮的是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對湖南一個貧困山區小村的14至20歲但已踏入社會的20位青年調查顯示, 讀過小學3年級的為100%,而小學畢業的卻只有8個。讀到初中的有6個, 而能夠初中畢業的卻只有2位;其中没有一位讀上高中生。女孩的失學比例偏高, 失學率佔全村同齡人的80%。這是貧困農村基礎教育方面的一個不容樂觀的現實情況。 以前,我們可以歸咎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大量適齡兒童或者沒有入學或者中途輟學, 被剝削了受教育的權利。
但如今已不能把單純把經濟問題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停溜作為代罪羔羊。 現時的高輟學率很大程度上較符合「孩子厭學」的說法。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可以追溯到所謂「差生」的問題的惡化。
那些所謂的「差生」,難道是先天殘缺?難道就沒有教育的餘地嗎?細細地思量,我們不禁會想, 兒童降生到這個世界上,腦海裡是一片空白,對世界充滿的是好奇,對事物產生的是好學, 好問,而不是唾棄,根本就沒有不愛學習的理由。一定是他們在學校裡面找不到自己應有的價值, 發揮不到他們的潛能。
曾有一位讀到初二而輟學的「差生」這樣說道:「雖然我的學習成績很差,但我還是很想念書, 畢竟自己還很年幼,還處在學習階段。在學校裡多多少少能學到一點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況且還有一群『差生』朋友可以交往。而回到家裡卻只能成為家庭的包袱。 然而,初三開學報到時,我發現班上的『差生』幾乎已輟學。那時, 我也覺得自己再也沒『臉』讀下去了,只好退學。」人生在世,總有他生存的價值。 學生也是如此,為什麼學校就不能創造使他們發揮其價值的空間,而要單一的以學習成績差, 就把他們貶為「差生」,判以這個「差生」的「罪名」,讓他們總是以為自己差人一等, 受到同學的歧視、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打駡。他們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學校裡面完全找不到希望,感受到應有的尊重和樂趣,只有離開學校。 所謂「差生」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學習機會的受扼殺, 不能不說是基礎教育的失敗之處。
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是素質教育,對學生要求的是全面發展。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素質教育要把學生當成生動的,有生命的人,而且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豐富的價值。 基礎教育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健康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的社會人。 其次,才是把學生培養成有學識,有創造力的人。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階段全面發展的真正目標。 然而,在一些偏遠貧困農村所謂的素質教育是教師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地去教育學生。 而全面發展則被理解成是要求學生樣樣都好,每門功課都不能差。迫於老師、家長的壓力,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只能按照別人設定的軌跡去學習,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 無法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有一位貧困農村的學生,他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 因為他老實、不調皮,而且學習成績很優秀。在九年的學習生涯中, 他為了贏得老師對他的那種好評,報答家長對他的那種苦心。他幾乎忘掉了一切, 只是整天苦苦地讀書。特別是臨近中考的那幾年,為了一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話。 他整天死死地背著那些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且在老師的鼓勵下, 他和所有的優秀學生一樣,晚上點起蠟燭一直背到深夜,好像在進行「背功」比賽似的。 然而,當他以高分考上重點學校,卻因家庭困難不能繼續升學而踏入社會的時候, 他變得沉默寡言,勝似一個呆子。這難道就是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嗎? 想到那些不經思考只為通過考試之後便舍而棄之的標準答案, 內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懼──靠背功難道能夠培養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的一代新人嗎?能推動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嗎? 在這種體制下受到的不能說是教育,而是對學生的一種折磨,令學生望而生畏, 特別是那些差生,感到讀書極為枯燥乏味,也埋葬了學生獨有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