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We Are

[Chinese Only] Organisation, Market, Technology, Tal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mean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ackgorund

(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湖南省湘西自治洲保靖縣是國家貧困縣之一,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面對的難題, 在全國農村中有一定典型和借鑒意義。保靖縣近年在扶貧工作已經有不俗的發展, 部分種植、畜牧項目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農民的觀念也有明顯改變, 城鎮的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整體來講,目前仍存在自然條件限制大,農民市場意識不足, 市場化程度不足,財政增加支持難度大,基礎建設薄弱,農業基礎不穩, 管理體制及資源配置方式不完全合理等主要問題。鑒於保靖縣政府有關領導人的工作魄力, 重視長遠發展的眼光,對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為農民做好工作的決心,具備了大膽改革, 嘗試新方案的重要條件,故特提出以職業學校作為樞紐,帶動農村發展的計劃方案。

Reasons for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了農民的生活貧困,但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僅僅是這些自然原因, 還有許多社會原因。從某種角度上說,貧困的社會原因所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 因為許多社會原因限制了農民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的努力,這些社會原因主要包括社會組織發育水平很低, 市場經濟不發達,和缺少適當的技術、資金傳導渠道、與一些政府資源未發揮充分效益的情況。


1. 人才

貧困農村不單面臨教育投資嚴重不足,更因為本地的教育回報極低, 令人才外流。一些地方的調查表明,近三分二的農村學生存在「學習好不如家庭條件好, 成績好不如門路多」的思想。外出打工就成了一些家長和孩子的「理想選擇」。 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而輟學的初中生占到三分之一。本來已經是匱乏的人才, 都往外鄉打工。他們到外地打工,大部分都從事低技術體力或服務性工作, 賺取比起種田高,但不能作爲足夠的資本投資的收入。儘管他們在本地是爲數不多的一群, 但不同的地區合起來,比他們一起蜂擁去找工的較富庶的地區需求的人手爲多, 形成他們所得工資難以提高。從目前城鎮與農村人口最樂觀的估計仍是在四億與九億之比, 而即使城鎮化的速度可以維持目前的速度,明顯的是大部分農村必須發展自己本地的經濟, 吸納本地的勞動力,並令人們生活水準提高。靠天吃飯,打小工幫補的方式, 肯定會使貧困農村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都無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另外,考不上大學的農村孩子中,不乏讀書十幾年,卻缺乏起碼生存技能者。 這使不少省吃儉用、把教育當作投資的家長有了虧本的感覺, 同時也使一些農村學生産生了厭學情緒。

要使農村經濟走出低谷,必須令努力唸書的農村小孩,可以在本地有真正學以致用的機會。 其中最為可惜的是職業教育,往往未能爲廣大農村地區的脫貧起到應起的作用, 部分甚至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負擔。在九十年代初起,以適應農業産業爲目標的農村職業學校出現辦學困難, 尤其一直強調的農、林業專業在職業教育整體發展的同時大面積滑坡, 出現科目設置已經大量與最初興辦農村職業教育的初衷相背的情況。 這種萎縮與滑坡在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尤其明顯。


2. 市場與開放意識

市場經濟的不發達是制約落後山區農村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表現為市場活動簡單, 交易量有限,農民的市場意識淡薄,以及農民市場經濟知識和技能的缺乏。 市場將農民與外部世界聯繫在一起,通過市場,外部社會的產品進入到農村,本地的產品運往外地, 但是,這種關係中主動權被外部社會所掌握,交換的價格往往是由外來的商人決定的; 是不對等的。本地又很少有商人到外面推銷本地產品,農民沒有固定的市場出售自己的農副產品; 而本地市場的容量及購買能力很有限,銷售量很小。而一些貧困農戶甚至自己家裏生產的糧食不夠自己家庭的消費, 這就限制了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活動。

在這種市場條件下,農民的市場觀念和技術知識水平也比較低。許多農民缺少最基本的市場經濟觀念, 使他們本來比較少的可用於交換的產品更加不足。其次,在地方市場中, 正常的交換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本地的買賣活動中,賒欠是很普遍的, 一些商業活動因賒欠過多,遲遲不能回收貨款而影響生意的正常進行。

農村的市場經濟水平低還表現在農民缺少主動適應市場的能力,他們還是生產什麼銷售什麼, 而不是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這一方面是他們的觀念問題,也是他們的能力問題。 他們不具備生產市場所需要產品的技能。


3. 技術與中介組織

市場經濟在落後山區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市場經濟中, 技術和資訊是最為關鍵的。但是,因為落後山區農村的地廣人稀,技術和資訊傳導的成本都很高, 缺少有效的技術和資訊傳導系統,使得落後山區農村的農民很難得到技術和資訊的支援。 由於各居住點之間距離比較遠,農民居住分散,各級技術人員很難為農民提供及時的技術服務。 許多農民世代生活在山裏,不瞭解外部的世界,他們很少機會瞭解外面的資訊, 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主動地適應市場。

很多農民即使到外地看到一些新項目,也因為沒有門路認真學習,往往學到徒有其形不得其神。 加上在鄉中,又缺乏有組織的相互學習和互助,令原來已經是稀有的技術和資訊的交流困難。 這樣就形成一個起步後、膽子小、技術低、求助難、易失敗的惡性循環。


4. 政府的角色與專業部門的分工

落後山區農村政府的領導大都有很強的責任感,希望能帶動人民致富; 他們不少都曾長時間嘗試以指令性計劃推動經濟發展。這種做法忽略市場運作的自身規律, 農民的積極性易受政府行為的干預,與及政府行為本身等一系列的限制等問題。近幾年, 很多政府已經積極主動調整自己的角色,為市場和農民創造致富的條件,如加強基礎建設、 提供寬鬆的投資環境等。

在新的角色下,與及宏觀條件不斷的改善,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的情況, 政府在信息的提供、技術的開發和傳播等公共性較強的工作,仍然必須扮演主導的角色。 可是由是傳統的部門分工在做這些工作時,容易產生工作交叉,資源重疊等問題。 表面上來看,是反正要做的工作多,要覆蓋的面很廣,可以各做各的; 實際上是每個部門要做的工作難以專門化、專業化,各自的人力、技術、資金、 網絡組織等資源不能相互運用,也就難以發揮規模效益。出現各個部門都有人手不足、 技術深化有限、網絡無法長期維持等問題。

Key Content of the Plan

在落後山區農村農村發展中,組織、市場和技術是三個主要的制約因素, 需要制度上的變革才能夠克服。本項目的原則是,以職業學校作為樞紐, 透過職業學校的人才和技術與及畢業生和在校生的網絡,建設基層農業技術合作組織, 向貧困農戶提供技術和市場訊息,促進貧困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強他們的互助合作, 也集合他們分散的市場力量,為他們在市場爭取較高和較穩定的收入。 總括整個方案的大思路是以下四點:

重新調整和調有關部門與及職業學校的分工,讓發展項目的資金管理和開發、 生產技術的支援和深化、農民培訓等各項工作都能夠得到人才和資源上的整合, 充分發揮規模效益,為農民提供以農業人才培育、技術支援、互助、 及供銷網絡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服務
以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和在學生網絡,構建農民的自發農業技術合作組織系統, 起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作用,建立農村參與式發展的機制
搜集市場信息,培育農業市場的發育和信息的交流,通過統合農民的力量, 加強農民在市場中的地位
以適量的資金,通過如小額貸款等模式,以商業原則,而不是政府模式的運作, 加強農戶加強合作社工作的積極性。

1. 組織的紐帶和脈絡作用:合作社體系

農民的技術合作社組織建設是整個方案的一個重點;要起到線的作用,令點可以帶動面的發展。 因為只有一個比較全面覆蓋和得到支持的農戶的技術合作組織系統,才能為技術傳播和市場開發創造條件。 合作社組織可以將分散的貧困農戶,令龐大的農民不單在數字上容易管理,在實際也可以接觸和週動。 農民可以通過一個參與性比較高的組織,得到生產營銷等技術的支援, 也能夠提高他們對社會的參與和市場意識的提高。但這種組織應該是農戶自願參與, 享有高度權利,也不帶有其他色彩和任務的合作組織,才能在產銷等環節都得到農戶的信賴和投入。 這是現有的基層組織比較難扮演的角色。

大部分研究都指出農民自組織的發展,往往是文化歷史條件的結果; 要在原來農民互助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發展農民合作組織,需要一種組織創新。

職業學校的功能、角色、師資、畢業生和在校生的網絡,使它成為建立合作社組織最適合的載體。 以職中畢業生和在校生為基礎的組織,肯定是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的有效途徑。 在技術的傳導過程中,這些學員一方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學習基礎, 又能夠最直接地反映農民的技術需求,加上他們一般會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 要把影響輻射到其他農民是事半功倍。

職業學校可以建立農村發展合作組織,在各鄉建立合作組織分會,在各村建立了合作中心以及農戶小組。 在這個組織體系中,合作中心與成員聯繫應該最密切,對農戶的支持最直接,是整個組織的基礎。 鄉級合作組織分會提供了成員與地方政府和上級組織溝通的紐帶, 村級合作中心則將成員組織在一起,相互支援溝通、共同發展。 這個合作組織系統是成員高度參與的,決策過程自下而上的農民自己的組織。 在組織農戶過程中,可以聘請社區工作隊員,給與各中心培訓和工作實踐。

在合作組織的組建和運行中,廣泛的參與是成功的關鍵。另外,職業學校持續的技術支援, 農民對聯合分散的力量的重要性的認識,適量的資金支持, 有關專業部門對合作組織的項目開發等支持,與及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集體工作, 是推動農民參與合作組織,投入合作組織的互助工作的重要激勵。

職業學校的主要工作是提供技術支援,培訓人才,及把各農民技術合作組織的互助功能提升。 合作組織一個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農民與外界聯繫的渠道,通過這些渠道, 實用技術和資訊可以不斷進入農戶。使過去相對封閉的落後山區農村農民,通過自己的組織, 加強他們與外界的雙向交往。幫助農民進入市場是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 市場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關鍵。

各合作組織運作起來後,可以以互助形式為農民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分散的農戶被組織起來以後, 合作組織具有了自我服務的職能,除了部分技術開發和深化、新項目的引進、 市場開發和營銷統籌等工作,由有關專業部門負責統籌外, 它們的自我服務功能也可以滿足農民在社會、文化等集體事業的多方面需要。

隨著合作社的成熟,一些農業項目的規模擴大,可以預期中間貿易會逐漸成為許多農戶更主要的創收手段; 不單有生產,也會有貿易、加工、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活動, 職業學校的研究和支援也該前瞻性的往這些方面發展。


2. 人才的培養、跟蹤服務和組織

現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驚人,教育和培訓的理念也有相應的改變,強調終生學習和學習如何學習。 在農村中,由於面對與發達地區的不對等發展對比, 對人才的培養更需要重視他們在學成後的跟蹤服務, 和通過一些較有技術和學習能力基礎的人才的組織工作,充分發揮他們對山區農村的貢獻。 這方面的工作應該由職業學校主導這個人才庫的建立和維護工作, 將它與農業技術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維護工作兩為一。

職業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半開放式的人才培訓中心。一方面,除了它自身的師資隊伍, 它在不同的培訓工作中,應該以靈活的制度,系統化的把各個專業部門的專家成為它的外部師資。 它的師資隊伍應該主要以做好培訓科學為主,研究如何更有效的將培訓信息傳另一方面, 它應該把不單把學生引進來,辦好一般定義的職業教育,也要自已走出去, 配合其他部門的發展項目,與及農民的自發開發項目,提供相關的培訓服務。 農民合作組織的成立,可以通過建立以鄉、以一條或者數條村為單位的技術互助, 減輕培訓工作的壓力。


3. 技術和項目的引進、開發和深化

項目的開發,是一項需要科學論證與複雜政策和行政配套的工作,應該由有關專業部門負責, 同時在項目運作時,讓這些部門專責對外引進技術,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區的科研投資, 再本土化和深化有關技術,繼而通過培訓、共同研討、參與教學等方式, 轉移與職業學校的教師與及學生和農民。

項目的資金管理和監督,應該堅持嚴謹、專業和獨立的原則, 由主責(如扶貧辦)而非專部門(如農業局)負責。

有關的分工應該清晰,同時強調專業化和優勢互補,每個相關部門的業務都更集中, 人力和資源投入都更專注,效益也都能夠得到提升。


4. 市場的開發、建設和運營

市場的開發和建設其實是一個明顯的公共產品。即使有了龍頭加工企業的領頭作用, 對農戶的生產及市場力量的整合,仍然至關重要。 即便目前一些關於農產品收購合約的法律配套可以得到完善,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和周期, 也可能由於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對外的市場開放等因素,而對農戶的影響更加巨大。

要令分散的農戶以庭院式的開發形式,配合集約式的加工、分級包裝等處理, 與收購、銷售等環節,需要一個自成體系、全面和周全的中介組織系統擔任協調和基層運營的角色, 再配合在縣級或以上的整合加工處理制度和市場營銷工作,才能夠改變農民在市場中的被動位置, 與及在初級生產中停滯的傾向。

再往上走,農業技術合作組織的平台應該通過技術和市場營銷網絡,促進更多不同的新項目的開發, 減少一窩蜂生產在市場價格波動中的風險,也更好地利用各個地區和不同農戶的相對優勢。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政府是整個方案的支持者、統籌者、管理監督者;也是新方案具體運作中的合作伙伴。 政府的相關工作包括:

 

支持者:

政府維持對職業學校和有關專業部門原有的財政及政策支持; 適當加強對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及其培訓的支持力度;
制訂相關制策,促進農業技術合作組織的建立和健康運作;
在發展項目的分配和綜合管理上,讓農業技術合作組織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統籌者 - 協調各個有關農業、畜牧、科技、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 促進它們之間的合作和互補。包括:
明確職業學校作為農業技術培訓的開放式中心的地位;
明確各專業部門項目及技術開發、引進、深化等專責工作,及和職業學校在培訓工作上的配合和合作關係。
管理監督者 - 對方案與政府的方向及政策的配合,及方案的運作的整體影響,作出管理監督。
合作伙伴 - 通過對方案中各個組織及各項工作的督導和協助,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
 

方案外部投入

項目運作管理(人員及經費)

農業技術合作組織設計及人員培訓(部分人員及經費)
市場建設、運作及營銷方案,及實施管理(信息、部分人員及經費)
項目開發(信息、部分人員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