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在2000年年底,中國大陸總人口有12億6千5百多萬,其中農村人口佔八億多, 農村勞動力4億9千8百多萬,從事傳統農業的務農勞動人口有3億5千5百多萬人, 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只有1億4千多萬人,不足30%。
年份 | 年底總人口 (億人)年份 |
按城鄉分 | |||
城鎮總人口 | 鄉村總人口 | ||||
人口數(億人) | 比重(%) | 人口數(億人) | 比重(%) | ||
1978 | 9.63 | 1.73 | 1.79 | 7.90 | 82.08 |
1985 | 10.59 | 2.52 | 2.37 | 8.08 | 76.29 |
1990 | 11.43 | 3.02 | 2.64 | 8.41 | 73.59 |
1995 | 12.11 | 3.52 | 2.90 | 8.59 | 70.96 |
1999 | 12.59 | 3.89 | 3.09 | 8.70 | 69.11 |
2000 | 12.66 | 4.58 | 3.62 | 8.07 | 63.78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中國大陸在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發展,無論是按照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或世界銀行的標準, 還是從普通人的體驗,不多地方,尤其是那些沿海和主要的大城市都已超過了「小康水平」。 不過與此同時,在大部分農村,增長並不是一帆風順。農村地區的增長主要在八十年代。 踏入九十年代,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一再衝擊政府, 近年更多次成了國家領導人親自批示要重視處理的問題。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農產品市場價格至今下跌了30%以上, 農村連續幾年出現人均收入增長緩慢。絕大部分中西部產糧區, 農村人口的務農收入已經連續幾年持續下降,農民收不抵支,增產不增收。 因此,與各大城市走向與全球經濟「接軌」的同時,是農村社區的大範圍衰落: 農民稅費負擔超重、鄉村財政負債嚴重,農村的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和衛生醫療、 教育等都出現嚴重下滑現象。
有論者指中國農村自從1978年以來的變化特別大,實質的收入增長累積驚人。 但我們同樣不能忘記中國農村的收入起點也實在太低, 因此實際上直到2000年中國農村的人均年純收入才達到2253元; 而城鎮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6200多元。只要看看在2000年, 量度必要糧食等開支佔收入比例的恩格爾系數,在城鎮家庭降到了39%, 但是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卻仍然接近50%,即是收入的一半要花在基本糧食溫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的人均純收入包括了農村人的非農活動收入。 例如,2000年的2253元中,農業收入其實只有834元(其中種植業只有783元), 比1999年的918元(種植業收入882元)反而降低了。根據調查,在90年代, 農村人均收入與支出比例基本都是入僅足支,節餘甚少(每年平均約100元)。(見表2)
1990 | 1995 | 1999 | 2000 | |
調查戶數(戶) | 66960 | 67340 | 67430 | 68116 |
常住人口 | 321429 | 301878 | 286348 | 286162 |
平均每戶常住人口 | 4.8 | 4.48 | 4.25 | 4.2 |
平均每人年支出(元) | 639.06 | 1545.81 | 1917.23 | 2140.37 |
家庭經營費用支出 | 162.9 | 454.74 | 470.73 | 544.49 |
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 | 20.46 | 62.32 | 57.63 | 63.91 |
稅費支出 | 33.37 | 76.96 | 93.06 | 89.81 |
生活消費支出 | 374.74 | 859.43 | 1144.61 | 1284.74 |
轉移性和財產性支出 | 47.59 | 92.36 | 151.2 | 157.42 |
平均每人年純收入 | 686.31 | 1577.74 | 2210.34 | 2253.42 |
工資性收入 | 138.8 | 353.7 | 630.26 | 702.3 |
家庭經營純收入 | 518.55 | 1125.79 | 1448.36 | 1427.27 |
財產性收入 | 40.98 | 31.55 | 45.04 | |
轉移性收入 | 28.96 | 57.27 | 100.17 | 78.81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