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son for Health Care Service Reform in Huangling Province
黃陵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境內多丘陵地帶。總面積2292平方公里, 轄5鎮7鄉191個行政村,總人口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萬多人。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87611萬元,財政收入為7910萬元, 人均年收入為2400元(每日約0.82美元)。 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小煤礦採掘和蘋果種植。
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共19個,縣級7個,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8個。 縣有三所醫院,共病床580張,在職職工89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52人。 191個行政村設有187個村衛生室。有鄉村醫生158人,衛生員121人,接生員61人。 全縣城鄉衛生網路基本健全。
黃陵縣衛生局近年的改革以公開選拔鄉鎮衛生院領導幹部, 推行全員聘任制的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全縣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重構的道路。
2001年11月,黃陵縣衛生局在20多夠資格的報名者中,招聘了11名鄉鎮衛生院院長。 招聘後,院長的平均年齡從48歲下降為36歲,文化程度提高。
第二個突破口在於明確走向城鎮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整個思路重點在於打破鄉鎮衛生院的服務佈點的限制, 與及形成進家入戶、以社區護理等為核心的服務內容。具體做法是按照服務半徑1.5公里, 服務人口1000-2000人的原則,參照地理環境的可能性,在每個鄉鎮衛生院部署3-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每所社區服務站均設在大村或鄉鎮,輻射周邊3-5個行政村,並帶動了村衛生室, 致使縣以下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形成了以鄉衛生院下轄的社區服務站為服務主體的新的服務網路。
根據縣衛生局的要求,每所社區服務站設有藥房、門診、治療室,電話和診療床、消毒鍋、 常用醫療器械和資料櫃等基本設施。從業人員由鄉鎮衛生院全額聘任人員中選擇, 並按照每站至少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兼藥劑師(大站為3個職位)的要求配置人員。
在改革的開始階段,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定位是方便群眾看病的社區門診,門診開起來之後, 又被賦予了衛生服務的新內容。他們為農民群眾進行低價或免費的健康檢查, 為每個農民建立健康檔案,開闢24小時急診呼叫服務,徹底轉變了原來的坐醫模式。 他們變坐診為上門,變院內服務為院外服務,變單純的醫療服務、防疫服務為集預防、 保健、健康教育、醫療、慢性病監測和計劃生育技術六位一體的社區服務, 走出了創建農村社區服務模式的改革之路。這場改革由於給農民以真正的實惠, 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從而使得鄉鎮衛生院社會效益大為提高。而社會效益啟動了農民的信任機制, 致使門診量大為上升,為鄉鎮衛生院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2002年,黃陵縣全縣醫療單位的業務收入達1237.32萬元,較2001年882萬元增長了355.32萬元, 增長率高達40%。2002年全年門診量為20.36萬次,住院4244人次,都較2001年有大幅度提高 (註二)。
黃陵縣的實踐經驗證明,第一,改革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模式與農民健康保障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如果說推行前者是實現後者的必要條件,那麼,後者實現的程度就是對前者的必要檢驗。 第二,資源能否重新配置和合理配置,是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關鍵。而調動人力資本, 是推動衛生資源重新配置和合理配置的最佳方式。因為在中國農村的現行條件下, 衛生服務人力資本屬於未被充分利用,其邊際成本十分低,如果能夠將其配合其他資本, 所產生的邊際效益往往可以十分驚人, 從而令通過衛生資源重構達成農民健康保障的總成本沒有一般未經仔細核的設想那麼高, 而效益則是十分可觀。黃陵經驗為在資源緊約束條件下, 尋求一條農民健康保障與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獲得雙贏的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