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We Are

[Chinese On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ssue in the New Century (Excerpts)
1. The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節錄)

 

2. 制定「十五」計劃,確定新的發展目標

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對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 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分別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十五」期間的教育發展戰略要點被確定為: 鞏固、擴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確保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努力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積極擴大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規模; 進行人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教育手段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 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為實現上述目標,《計劃》提出到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4%。

 

3. 中小學新教材、研究型學習

2001年秋天,全國有30萬中小學生用上了多套不同版本的全新教材,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實行。

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1999年啟動。新課程標準著眼於未來社會國民素質的培養, 而非單純學科知識的學習。新的課程體系中,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如小學的音樂、美術課整合為綜合性的「藝術課」; 初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整合為「科學課」,歷史、地理整合為「歷史與社會」。 小學和初中都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包括研究型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 與以往所有課程均為國家統一課程不同,新的課程體系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2. Hot Educational Issues

1. 農村義務教育面臨困境

基本實現「兩基」,意味著仍然有15%的地區尚未「普九」。還有0.9% 的兒童沒有上學, 11.4%的少年沒有讀初中,他們大多為農民的孩子。 據教育部在2001年8月召開的全國全民教育部長級會議的報告, 披露全國全民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制約義務教育發展, 隨著初中學齡人口高峰到來,教育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將更為突出; 貧困地區教育普及程度偏低,學生入學率、鞏固率低,輟學率高;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任務十分艱巨,初中教育質量是整個教育的薄弱環節。

另外,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後,作為農村教育經費基本來源的教育費附加被取消。 使農村教育陷入新的困境。稅費改革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即鄉級財政撥款、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後二者事實上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主渠道。 近年來,安徽省這兩項約為11億元。稅費改革後,這11億沒有了。2000年, 安徽全省鄉鎮可用財力為46億元,但當年全省鄉鎮供養的66萬人員工資即達49.5億元, 根本無錢投入其他領域。因此,教師和學生同時流失;由於經費緊缺,學校不得不向家長要錢, 導致「亂收費」回潮。在一些鄉鎮,初中生輟學率已超過10%。

專家認為,根本問題在於中央、省、市(地)、縣、鄉鎮各級之間財權和事權劃分不合理, 地方財政收入太少,而負責的事務太多。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 目前全國義務教育投入中,鄉鎮負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 而中央財政只負擔2%左右。

針對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嚴重問題,2001年6月舉行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進行了重點討論。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重新定位, 改變了1985年起由鄉級政府負責農村教育的體制,「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 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從2001年起,將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管理上收到縣, 並按規定設立「工資資金專戶」,由財政部門通過銀行直接撥入教師在銀行開設的個人賬戶; 確有困難的,上級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予適當的補助。「十五」期間, 中央財政將用50億元專款重點支持中西部尚未「普九」的地區; 用30億元專項補助資金用兩年基本完成現有中小學危房改造;並更大力度實施第二期「國家扶貧教育工程」。

3. Basic Qu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ector

第三,伴隨初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未來幾年的大發展, 教育公平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在「優化教育資源」、「資源重組」的名義下, 將許多優質公立學校變為高收費的「改制學校」,從而加劇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差距, 使平民家庭的孩子無緣接受良好教育。

由於近年來教育支出上漲太快,不僅農村,大多數城市家庭也都感到了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居民的調查, 54.3%的居民認為教育費用增長過快,26.6%的居民認為基本合適。 同時,有42.2%的居民認為目前各類學校更為看重經濟創收, 31.2%的居民感覺經濟創收和教書育人同樣被學校看重,20.6%的居民認為學校更看重教書育人。 對於學校究竟該不該贏利、贏利多少比較合適,被調查者的看法不盡相同。 42.2%的居民認為學校是教育場所,達到收支平衡即可;44.7%的居民認為學校可略有贏利, 兩者的比例大致相當。相信在大多數中等城市和城鎮,居民對教育費用上漲的承受能力要弱得多。 這一方面,應該有切實可行的制度來保障低收入者不致喪失受教育的權利。

第四,由於過去實行的重點學校制度,造成公立學校之間教育質量的巨大差距和激烈競爭。 教育部門一再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公辦的中小學應堅持「就近入學」的原則, 不準招收「擇校生」;非義務教育的高中階段招收擇校生, 應在分數、人數、錢數上執行國家或省級政府制定的標準,不準擠壓計劃內招生指標, 不準再收取贊助費或建校費。擇校費不僅高於大學,而且大多為違規的黑箱操作, 既導致教育腐敗,又進一步拉大學校之間差距,形成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