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ublication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節錄)
2. 制定「十五」計劃,確定新的發展目標
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 對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 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分別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十五」期間的教育發展戰略要點被確定為: 鞏固、擴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確保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努力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積極擴大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規模; 進行人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教育手段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 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為實現上述目標,《計劃》提出到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4%。
3. 中小學新教材、研究型學習
2001年秋天,全國有30萬中小學生用上了多套不同版本的全新教材,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實行。
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1999年啟動。新課程標準著眼於未來社會國民素質的培養, 而非單純學科知識的學習。新的課程體系中,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如小學的音樂、美術課整合為綜合性的「藝術課」; 初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整合為「科學課」,歷史、地理整合為「歷史與社會」。 小學和初中都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包括研究型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 與以往所有課程均為國家統一課程不同,新的課程體系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