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除入學率低外,輟學(學期中途離校)率也高, 很多兒童在輟學後很快就復盲(再度成為交盲、半文盲)。 除了輟學率高外,貧困地區的留級率也很高, 很多學童要用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完成小學(有人謔稱這為「七仙女豬八屆」), 佔用了很多學額。以1996至97學年為例,該學年農村一年級重讀率達到5.7%。 高輟學率加上高留級率大大降低按時畢業率,一方面令家長更不願送子女上學, 另外也使落後地區的教育變得更不化算。
貧困地區的「兩高一低」為什麼如此嚴重?
教師質素
留級率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學質素及課程的編排, 而教學的質素主要取決教師的能力(這當然也與家長的文化程度有關: 貧困地區的家長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可能不但未能幫助學童學習, 甚至對他們的學習有壞的影響;但師資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本身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前面教師的部分提及,中國多不合格教師,而不合格的教師, 他們的水平比較差而又多集中於貧困地區,因而也就影響到貧困地區的教學質素。
課程編排
課程的編排方面,由於沒有顧及城鄉的差距(如畢業後的出路不同、教師的質素差距等), 城鄉統一以升學為目的織課程,貧困地區的教育只注重普通文化知識傳授, 單純追求應付考試,所教授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及將來工作毫無聯繫。 這一來減低教育可以對農村的幫助,二來也無法令貧困地方的兒童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也出現教師不能勝任教好課程的情況,令貧困地區的學生成績達不到要求而屢屢留級。
兼職讀書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貧困地區的小孩唸書之餘,經常要花很長的時間幫家人做農活, 或者料理家務,學習的時間大大大減低。另外,在家裡一般沒有人可以幫助他們溫習環境也欠佳。
窮人唸書難
至於貧困地區的輟學率高企,涉及的問題更為廣泛,既涉及學校教育質素、家庭、社會經濟狀況, 又涉及人口、文化傳統等方面。
一直以來在貧困地區,儘管升學的比率低,但因傳統觀念如對讀書人的尊重等的影響, 加上非農業就業機會少,許多學生都把「跳出農門」作為學習的最大動力。 但由於前述的高留級率和差教學質素,令部分學生在上學幾年後就覺得升學無望, 學到對將來生活有用的東西又甚少,因而中止學業。 再者,貧困地區多人口稀薄,交通不便,上學不方便,尤其在三、四年級後, 學校的分佈相對集中,上學對很多學生變得十分不便(大陸農村很多時為達到入學率的要, 求在偏遠的地方設有教學點,但只有數位甚至一位教師,只設幾個年級,教的學生也極少, 學生升上更高年級,便要往另一處地方上課),一些學生便被迫輟學, 而另一些本已不想繼續上學的便趁機輟學,形成一個大斷橋。 這個斷橋,另一方面,又成了支持縮小高年級的教學點的理由。
然而,貧困地區高輟學率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家庭經濟困難。 有調查指輟學率與學生家庭及所在地區的貧困程度成正比關係,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貧困地區,部分家庭溫飽問題尚未解決,自然無力支付子女的上學費用。
再者,越貧困的地區,家中的孩子越多,家長或需要學齡子女幫忙農務或者照顧弟妹, 因而要求這些子女不上學,要麼給他們上一兩年學便輟學。
教育與經濟落後的惡性循環
貧困地區的經濟差令教育發展落後,而教育發展落後又使它們的經濟發展得不到教育的科技技術、 管理人才等推動力,使貧困地區的教育與經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要打破這個循環,需要從增加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開始。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重申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
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質素,令社會更美好,從這個角度出發, 就算不談教育發展不足對經濟的壞影響,我們也應該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
陳曉宗、閔維方:「論中國高等教育的証明收益與勞力市場化」,載《教育研究》1999第1期
教育程度 |
年平均收入 |
教育收益率 |
總平均 |
7,988 |
5.3% |
文盲 |
6,191 |
- |
小學 |
6,625 |
- |
初中 |
7,134 |
3.6% |
高中 |
7,599 |
4.2% |
中專 |
8,557 |
6.8% |
大學專科 |
9,111 |
4.7% |
大學本科 |
10,795 |
6.6% |
上表研究結困指出目前中國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年勞動報酬越高。 更仔細的分析表明,在私有制企業上工作的職工的教育收益率要比在國有企業的高, 也即是說隋著中國私有經濟佔整體經濟比例再增加,未來教育的收益會隨之上升。
以上表的結果作國際比較,情況十分令人吃驚。目前中國5.3%的總體收益率比起非洲的13%, 亞洲的11%,拉丁美洲的14%,中等發達國家的8%與發達國家的9%,有明顯距離。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可能顯示出現時教育的內容與經濟發展不配合, 或是目前經濟的發展只是向低技術的方向。 全面檢討和改革教育的課程、內容及教育的效率,以及調整國家經濟架構,已是刻不容緩。
徐堅成,1996年中國教育程度與收入關係:「中國貧困縣普及初等教育效率的評計」,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
樣本數 |
教育投入標準值的均值 |
人均純收入均值(元) |
民族縣佔樣本縣比例(%) |
山區縣佔樣本縣比例(%) |
普及程度高度(入學率超過99%) |
10 |
7.03 |
706 |
60 |
30.0 |
普及程度較高(入學率超過95%)男女入學率差距小於3個百分點 |
23 |
6.76 |
756 |
53.8 |
47.8 |
普及程度一般(入學率超過95%男女入學率差距大於3個百分點,或入學率在90%-95%之間,男女入學距小於3個百分點 |
26 |
6.73 |
556 |
53.8 |
80.8 |
普及程度低(入學率低於90%或入學率在80%-90%之間,男女入學率差距小於3個百分點 |
21 |
6.26 |
485 |
57.1 |
81.0 |
普及程度低(入學率低於80%或入學率在80%-90%之間,男女入學率差距大於3個百分點 |
22 |
6.25 |
527 |
864 |
100.0 |
中國教育現時的金字塔形發展使升學困難, 這種情況加上低教育收益率令一些家長以至學子寧願早日投身工作賺錢, 也令一些地方政府寧可把錢效在經濟效益更高的方面, 等經濟發展增加對教育的需求時才來辦好教育。 這種做法實在是無視世界各國經驗,置未來發展於不顧的短視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上表是中國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一項計劃,在1996年對102個貧困縣調查的數據, 我們可以據之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 教育投入的高低與教育普及程度和男女生入學率差距有直接關係
- 山區縣一般教育落後,而教育落後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山區縣
輟學與失學
掃盲如掃落葉?
1949年以前,中國文盲佔成年人口80%以上,經過40多年的掃盲運動, 全國累計掃除文盲1.8億。據1995年人口普查,全國15歲人口中仍有文盲、 半文盲1億4千5百萬人,文盲率下降為12.01%,但83%以上的文盲分布在農村, 72.6%是婦女,邊遠山區的文盲率更是遠高於全國平均。
我們再看回前文(數據的背後)提到的,1995年時全國7至11歲兒童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數, 起碼近360萬人,佔同齡人口比例近3%,這一串數字意味著什麼? 就意味著10年後一代又一代的新文盲。而對一個民族來說,又將會帶來些什麼?
失學生
據統計,中國每年僅小學就有250 萬人輟學(學期中停學)。在2.2億學生中, 約1/3只能完成小學,1/3完成初中,再繼續升學的不到30%。 累計到1992年,全國有失學兒童1.42億。根據小學入學率的統計資料, 僅1995年一年全國有300萬小學學齡兒童沒有入學,已入學學生中, 又有近9%中途流失,小學畢業的學生中91%升上初中。初中又有16%學生輟學。 餘下讀到初中畢業的學生中,只有不足一半可以升上高中。
1985年入讀小學一年級生學生教育情況:
分析:
- 該年入讀小學一年級的2298萬人中,有38%在初中階段之前流失,而最後只有100萬人開入大學,約佔4.4%。
- 小學及普通初中均有接近20%的學生中途輟學,而普通高中亦有接近9%。
- 入讀職業初中的學生僅佔開讀初中總人數的1.7%。
- 普通高中的畢業生中,有45%能開入大學。
- 此項計算未有將留班、跳班的情況計算在內。另外,此表假設小學階段為時六年,但實際上中國五年制與六年制小學並存。在畢業率、開學率與小學招生規模大致相若之下,此表應可作為該批學生繼後就學情況的合理估計。
男孩讀書,女孩養豬
輟學兒童中,女童佔60-80%。據1993年統計,全國貧國地區261萬名未入小學的學齡兒童中, 女童佔超過2/3。據1995年統計,女童的失學比例比男童高,而且隨著年齡增長, 差距逐漸拉大。在10-12歲時,女孩在失學人口中佔65%,即相等於同年齡的孩中, 每一個男童失學,就有兩個女童失學。當然,看到表中, 男女的失學人口比例都隨年齡下降而減少,兩者的相距也迅速減低,是令人欣喜, 只是我們仍要為現時已經失學,年齡較大的女童想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8,及武萍,《中國流失狀況及原因分析》,轉載於《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年齡 |
失學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 |
失學人口性別構成 |
|
小時 |
男 |
女 |
男(%) |
女(%) |
性別比 |
合計 |
2.09 |
1.73 |
2.49 |
43.24 |
56.76 |
76.17 |
7 |
0.092 |
0.086 |
0.099 |
49.32 |
50.68 |
97.32 |
8 |
0.13 |
0.11 |
0.16 |
44.54 |
55.46 |
79.90 |
9 |
0.24 |
0.18 |
0.31 |
38.33 |
61.67 |
62.15 |
10 |
0.50 |
0.32 |
0.70 |
33.63 |
66.37 |
50.68 |
11 |
0.94 |
0.63 |
1.27 |
35.13 |
64.87 |
54.11 |
12 |
1.83 |
1.25 |
2.46 |
35.76 |
62.22 |
60.70 |
13 |
3.19 |
2.30 |
4.16 |
37.78 |
62.22 |
60.70 |
14 |
5.40 |
4.53 |
6.35 |
43.84 |
56.16 |
78.05 |
15 |
8.48 |
7.94 |
9.07 |
49.00 |
51.00 |
96.10 |
地區和城鄉流失生差異
流失生也稱為失學人口,是指學齡期(7 - 15歲),因種種原因而未在校, 流失在各級學校之外的人口。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學齡期從未入學,二是曾入學, 但又中途退出的,即所謂的失學或輟學。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天然及歷史發展條件不一,近二十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又採取先優惠部分地區發展, 使富省(地方)越富,窮省(地方)越窮,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 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流失生較少見。反之,在那些欠發達、文化教育條件較差的地區, 如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x居的西北、西南等地區,流失生現象就非常嚴重。
以1989年入學1995年畢業的這一屆小學生為例,六年中全國共流失189.98萬。 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如北京市流失1106人,佔全國的 0.058%。 江蘇流失3.87萬,佔總數的1.78%。而西南部分省份,如四川流失19.11萬, 佔總的10.06%,雲南有22.47萬,佔 11.83%,貴州有26.25萬,是北京市流失生的237倍, 佔總流失量的13.82%,高出北京13.76個百分點。
由於各地人口數目不同,上述比較在反映地區差異時難免有折扣。 若用一屆小學生中途流失人數佔期初入學人數的比重作比較,則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不同地區的差異。 根據此種方法計算出的全國平均水平為8.83%,即該屆小學生六年中有8.83%的人中途流失。 北京為0.60%,淅江為3.17%,均大大低於平均點。與之相對,四川為11.89%, 新疆為15.88%,青海為21.83%,雲南為28.62%,而西藏高達58.82%,六年小學竟有一多半的學生失學。
再以1992年入學1995年畢業的一屆初中生為例。全國流失生比例總計為16.22%, 即三年初中有16.22%的人中途失學。北京為7.32%,上海僅為5.82%, 而部分西南、西北地區省份,如廣西為18.19%,甘肅為19.45%,雲南為23.26%, 四川則為24.25%,將近1/4。
失學人口的地區差異還表現在城鄉之間。我國農村中小學在校生佔在校生總數的67.63%, 而農村的教學條件卻遠不如城市。據統計,1995年全國小學校舍共有危房887.87萬平方米, 而農村小學就佔到了82.13%。農村中小學生流失現象也遠比城市嚴重得多。 再以1989年到1995年的一屆小學生為例,在這六年中,農村小學生共流失189.98萬, 佔期初入學人數的11.40%,比全國平均小平高出2.57個百分點。 而與此同時的城鎮小學卻出現「倒流」現象。有147.67萬農村學生中途轉入城鎮小學學習, 大大高於城鎮小學的流量,佔農村流出量的43.73%。
再以1992年到1995年的一屆初中為例,農村中學中途輟學的有237.62萬, 佔曾入學人數的25.76%。與小學不同,城填中學的「倒流」現象較罕見, 轉學生僅佔農村流出量的0.18%。這說明農村初中流失比小學要嚴重得多。 小學雖有不少學生流出學校,但其中將近1/2的學生是為了轉入城鎮小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初中階段流出的學生幾乎全部流入了社會,遠離了學校。
資料來源:武曉萍,《中國流失生狀況及原因佈》,轉載《教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