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庫

助學改變命運:由大山孩子變成公益人

由大山至城市,由受助至助人,石群連走來一步一腳印。回顧貧困的出身,她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含笑和感恩。群連初中時因家貧差點失學,後來獲助完成大學課程。畢業後她在北京工作多年,現在已能說一口地道北京腔普通話。驟眼看,難以想像她是來自貧困農村的苗族姑娘。她走出大山,走上各個講台,培訓農村發展的人才,並不是幸運之神的眷顧,靠的是她溫柔而堅定的信念,而這顆美善的種子早在她接受到來自遠方的幫助時已種下。

眼前的景色由農村山水轉化成大千世界,但不變的,是小妮子單純的心。受助擺脫貧困的她飲水思源,立志為農村的發展出一份力。

大山孩子的童年,讀書得來不易

在湖南湘西的苗族山區成長,石群連在美麗的山水和匱乏的物質條件中度過一個簡單樸素童年。「村裡的人很真誠簡單,外界看來我們不富裕,但大家都知足幸福」。縱然心中富足,但家庭經濟條件很差,她和哥哥弟弟三人的讀書費用令家庭百上加斤。曾經有一次,家人為了交學費,打算把家中珍貴的兩頭耕牛賣掉。牛被人牽走時哭了,家人看到一直被視為命根的耕牛留下眼淚後,實在不忍心就決定不賣,只能繼續為湊孩子們的學費而煩惱,往往遲了交學費,給老師點名,「最令我害怕是每次班主任點名說哪些孩子沒交學費,每次都有我!小孩時也有自尊心,看到別的孩子爸媽有錢給他們交學費,特別難過。」

因為得來不易,小小年紀的群連已經體會到讀書特別重要。「大山裡的孩子只能靠讀書改變命運,走出大山」,這是她爸爸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農村孩子也是聰明的,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來培育,絕對不比城裡的孩子差。比起其他傳統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群連的父母是難得的開明。在非常貧窮的那幾年,奶奶一度反對她上學,把機會讓給哥哥弟弟,幸好父母和爺爺都支持她,再怎樣辛苦也供所有孩子讀書。爺爺雖然目不識丁,但懂得背誦古文,如三字經,聊天時喜歡引用古文,石群連因此受爺爺影響,喜歡讀書,後來在大學還主攻文學。

 

遇上香港助學者,力勸上高中大學

貧窮是讀書的最大阻力,除了沒錢交學費,又經常吃不飽,「每週上學帶一瓶酸辣椒,就吃這個(伴飯),營養不足」,石群連好不容易升到初三,讓她遇到一班來自香港的有心人,開始接受到香港沃土發展社的助學。沃土社是由幾名香港大學畢業生成立的小型慈善機構,一直關注湖南湘西的農村發展。「助學直接改變我的命運!」,現在她回億起當年被力勸上高中考大學的經過,覺得世事「很神奇」。石群連當年初中畢業後,考不到重點高中,加上家庭經濟壓力大,故放棄讀高中的機會,到張家界就讀有關旅遊的中專課程。在她開學不久,當時成立不久的香港沃土發展社幾位創辦人來到湘西探訪,得知石群連的選擇,意味著放棄日後升讀大學的機會,覺得非常可惜,可是他們快要坐飛機離開,便想儘各種方法連系她,讓她到張家界機場找他們。石群連戲劇性地在飛機起飛前一個小時趕到機場,被他們力勸繼續唸高中,日後考大學,學費由沃土社資助。這令石群連得以繼續向大學夢進發。

不辜負助學者的期望,成為群連努力的動力。「高中是我學業生涯中最痛苦的3年!壓力很大!」上了高中才發現在農村時是坐井觀天,外面的世界那麼大,比自己強的人那麼多。受到的衝擊其實令她成長不少。石群連在苗區成長,小學到初中都是用苗語上課,那時成績還不錯,到了高中用普通話上課才發現出問題!基礎不足並沒有令群連氣餒,她下了很大功夫去提升自己的語言基本功,「農村家裡晚上沒電,但我家裡有個煤油燈,好像是一個助學的善長送的,我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開那盞煤油燈在床上看書。」這盞煤油燈在石群連高中三年的艱難時期一直守護著她。

 

從事公益機構,關注農村發展

石群連三年高中的努力沒有白費,成功考上湖南師範大學,主修漢言文學。畢業後她學以致用,在一家香港教育公司的深圳辦公室當了兩年中文編輯,之後到了一間基金會的北京辦公室工作了一年多。兩年前她加入了北京農禾之家。農禾之家是關注農村發展的公益機構,石群連說她一直在愛心之下成長,漸漸培養出關愛精神,加上她農村出身的背景,加入農禾之家簡直是如魚得水。她坦言:「(我)在農村長大,現在又服務農村,是一直離不開農村的孩子。

石群連感嘆中國農村有很多未發展的潛力,「有很多事情能做,但(農村的人)不知道怎麼做,想做的人感到茫然,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不想回家。」石群連對農村發展有一份使命感,「我想改變小時候農村的(封閉)狀態,讓農村的人不再靠外力也能發展得很好。讓農村的小孩也能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作為農禾之家的培訓部主任,她希望透過培訓讓農村的人知道農村的天地多麼廣闊,能做的事很多,也很有價值。這能夠令人思想提升和改變的工作,為她帶來很大的工作滿足感。人是很少自己突然領悟到新的思維或理論,必須通過教育和培訓,給予理論知識,讓聽者領悟,帶來更多思想上的衝擊,避免固步自封,這對一向傳統保守的農村社會尤其重要。曾經接受幫助而改變人生的她,對農村助學項目也有新的思考,覺得不能純粹給予金錢,而要給予思想及精神上的幫助;給錢孩子不如扶持家庭,如撥發啟動資金讓家庭創業,自力更新。無論是貧困兒童上學問題或其他農村問題,由綜合社區發展入手,才能令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談到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壓力,讓來自農村的人明白理論後實踐出來是最困難,所以農禾之家要為受訓者提供一系列的支援,如組織建設、能力建設、發展規劃、專案資助、資源連結等。石群連笑著說她是理想主義者,帶有很多農村的情意結,大學同學對大企業的高工資或做公務員趨之若騖,她卻不以為然:「對我來說沒有吸引力,一直堅持做這個(農禾之家),雖然難看到成績或很大的認可,但精神很滿足。」此話不假,對話中完全能感受到石群連對工作的熱誠。

改變農村的現象不能一蹴而就,石群連心中有數,但她仍會義不容辭地繼續關注中國農村發展,推動公益,信念從不動搖。「要做先驅者,要改變一個國家不是要靠一個英雄,是靠有人先走一步,再帶動其他人加入,是一群人的力量。」她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與同道中人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聚沙成塔。就如當年資助她的沃土社,付出的努力看似微小,不能完全消除農村孩子失學問題,卻確實在改變一些人的生命及想法,今天所做的將會成為日後改變的一部分。

群連在助學者們身上感受到無償的關愛精神,某程度上啟發她走上日後的公益之路。「我想像他們那般在公益機構裡面關注弱勢群體,可能也會給人一些正面的改變、一些收穫和感動」。她與助學者的情誼難得一直維繫至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