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連三年高中的努力沒有白費,成功考上湖南師範大學,主修漢言文學。畢業後她學以致用,在一家香港教育公司的深圳辦公室當了兩年中文編輯,之後到了一間基金會的北京辦公室工作了一年多。兩年前她加入了北京農禾之家。農禾之家是關注農村發展的公益機構,石群連說她一直在愛心之下成長,漸漸培養出關愛精神,加上她農村出身的背景,加入農禾之家簡直是如魚得水。她坦言:「(我)在農村長大,現在又服務農村,是一直離不開農村的孩子。
石群連感嘆中國農村有很多未發展的潛力,「有很多事情能做,但(農村的人)不知道怎麼做,想做的人感到茫然,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不想回家。」石群連對農村發展有一份使命感,「我想改變小時候農村的(封閉)狀態,讓農村的人不再靠外力也能發展得很好。讓農村的小孩也能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作為農禾之家的培訓部主任,她希望透過培訓讓農村的人知道農村的天地多麼廣闊,能做的事很多,也很有價值。這能夠令人思想提升和改變的工作,為她帶來很大的工作滿足感。人是很少自己突然領悟到新的思維或理論,必須通過教育和培訓,給予理論知識,讓聽者領悟,帶來更多思想上的衝擊,避免固步自封,這對一向傳統保守的農村社會尤其重要。曾經接受幫助而改變人生的她,對農村助學項目也有新的思考,覺得不能純粹給予金錢,而要給予思想及精神上的幫助;給錢孩子不如扶持家庭,如撥發啟動資金讓家庭創業,自力更新。無論是貧困兒童上學問題或其他農村問題,由綜合社區發展入手,才能令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談到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壓力,讓來自農村的人明白理論後實踐出來是最困難,所以農禾之家要為受訓者提供一系列的支援,如組織建設、能力建設、發展規劃、專案資助、資源連結等。石群連笑著說她是理想主義者,帶有很多農村的情意結,大學同學對大企業的高工資或做公務員趨之若騖,她卻不以為然:「對我來說沒有吸引力,一直堅持做這個(農禾之家),雖然難看到成績或很大的認可,但精神很滿足。」此話不假,對話中完全能感受到石群連對工作的熱誠。
改變農村的現象不能一蹴而就,石群連心中有數,但她仍會義不容辭地繼續關注中國農村發展,推動公益,信念從不動搖。「要做先驅者,要改變一個國家不是要靠一個英雄,是靠有人先走一步,再帶動其他人加入,是一群人的力量。」她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與同道中人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聚沙成塔。就如當年資助她的沃土社,付出的努力看似微小,不能完全消除農村孩子失學問題,卻確實在改變一些人的生命及想法,今天所做的將會成為日後改變的一部分。
群連在助學者們身上感受到無償的關愛精神,某程度上啟發她走上日後的公益之路。「我想像他們那般在公益機構裡面關注弱勢群體,可能也會給人一些正面的改變、一些收穫和感動」。她與助學者的情誼難得一直維繫至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