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最令人忧虑的是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对湖南一个贫困山区小村的14至20岁但已踏入社会的20位青年调查显示, 读过小学3年级的为100%,而小学毕业的却只有8个。读到初中的有6个, 而能够初中毕业的却只有2位;其中没有一位读上高中生。女孩的失学比例偏高, 失学率占全村同龄人的80%。这是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 以前,我们可以归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大量适龄儿童或者没有入学或者中途辍学, 被剥削了受教育的权利。
但如今已不能把单纯把经济问题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停溜作为代罪羔羊。 现时的高辍学率很大程度上较符合「孩子厌学」的说法。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可以追溯到所谓「差生」的问题的恶化。
那些所谓的「差生」,难道是先天残缺?难道就没有教育的馀地吗?细细地思量,我们不禁会想, 儿童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对世界充满的是好奇,对事物产生的是好学, 好问,而不是唾弃,根本就没有不爱学习的理由。一定是他们在学校里面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价值, 发挥不到他们的潜能。
曾有一位读到初二而辍学的「差生」这样说道:「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我还是很想念书, 毕竟自己还很年幼,还处在学习阶段。在学校里多多少少能学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况且还有一群『差生』朋友可以交往。而回到家里却只能成为家庭的包袱。 然而,初三开学报到时,我发现班上的『差生』几乎已辍学。那时, 我也觉得自己再也没『脸』读下去了,只好退学。」人生在世,总有他生存的价值。 学生也是如此,为什麽学校就不能创造使他们发挥其价值的空间,而要单一的以学习成绩差, 就把他们贬为「差生」,判以这个「差生」的「罪名」,让他们总是以为自己差人一等, 受到同学的歧视丶老师的批评丶家长的打駡。他们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学校里面完全找不到希望,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乐趣,只有离开学校。 所谓「差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学习机会的受扼杀, 不能不说是基础教育的失败之处。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要求的是全面发展。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当成生动的,有生命的人,而且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丶丰富的价值。 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丶善良的丶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社会人。 其次,才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学识,有创造力的人。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真正目标。 然而,在一些偏远贫困农村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去教育学生。 而全面发展则被理解成是要求学生样样都好,每门功课都不能差。迫於老师丶家长的压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只能按照别人设定的轨迹去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 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位贫困农村的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因为他老实丶不调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在九年的学习生涯中, 他为了赢得老师对他的那种好评,报答家长对他的那种苦心。他几乎忘掉了一切, 只是整天苦苦地读书。特别是临近中考的那几年,为了一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话。 他整天死死地背着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且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和所有的优秀学生一样,晚上点起蜡烛一直背到深夜,好像在进行「背功」比赛似的。 然而,当他以高分考上重点学校,却因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升学而踏入社会的时候, 他变得沉默寡言,胜似一个呆子。这难道就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吗? 想到那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之後便舍而弃之的标准答案, 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难道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丶面向世界丶 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吗?能推动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吗? 在这种体制下受到的不能说是教育,而是对学生的一种折磨,令学生望而生畏, 特别是那些差生,感到读书极为枯燥乏味,也埋葬了学生独有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