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忧思录

作者为湘西一贫困山区农村长大的孩子,虽品学兼优,但初中毕业後因家贫无力升读高中。 赋闲在家一年多後,在2001年由沃土发展社资助,到自治洲农园专科学校就读, 今年以自修生身份入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偏远贫困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困扰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人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重。基础教育关系较为重大。

长期以来,全社会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没有全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地区经济丶 文化的平稳发展,很难推动地区的社会进步。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各方面人才, 基础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於社会背景丶历史因素丶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使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在对湖南湘西某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中调查得知,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问题提在人们面前需要认真地思考。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最令人忧虑的是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对湖南一个贫困山区小村的14至20岁但已踏入社会的20位青年调查显示, 读过小学3年级的为100%,而小学毕业的却只有8个。读到初中的有6个, 而能够初中毕业的却只有2位;其中没有一位读上高中生。女孩的失学比例偏高, 失学率占全村同龄人的80%。这是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 以前,我们可以归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大量适龄儿童或者没有入学或者中途辍学, 被剥削了受教育的权利。

但如今已不能把单纯把经济问题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停溜作为代罪羔羊。 现时的高辍学率很大程度上较符合「孩子厌学」的说法。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可以追溯到所谓「差生」的问题的恶化。

那些所谓的「差生」,难道是先天残缺?难道就没有教育的馀地吗?细细地思量,我们不禁会想, 儿童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对世界充满的是好奇,对事物产生的是好学, 好问,而不是唾弃,根本就没有不爱学习的理由。一定是他们在学校里面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价值, 发挥不到他们的潜能。

曾有一位读到初二而辍学的「差生」这样说道:「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我还是很想念书, 毕竟自己还很年幼,还处在学习阶段。在学校里多多少少能学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况且还有一群『差生』朋友可以交往。而回到家里却只能成为家庭的包袱。 然而,初三开学报到时,我发现班上的『差生』几乎已辍学。那时, 我也觉得自己再也没『脸』读下去了,只好退学。」人生在世,总有他生存的价值。 学生也是如此,为什麽学校就不能创造使他们发挥其价值的空间,而要单一的以学习成绩差, 就把他们贬为「差生」,判以这个「差生」的「罪名」,让他们总是以为自己差人一等, 受到同学的歧视丶老师的批评丶家长的打駡。他们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学校里面完全找不到希望,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乐趣,只有离开学校。 所谓「差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学习机会的受扼杀, 不能不说是基础教育的失败之处。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要求的是全面发展。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当成生动的,有生命的人,而且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丶丰富的价值。 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丶善良的丶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社会人。 其次,才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学识,有创造力的人。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真正目标。 然而,在一些偏远贫困农村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去教育学生。 而全面发展则被理解成是要求学生样样都好,每门功课都不能差。迫於老师丶家长的压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只能按照别人设定的轨迹去学习,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 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位贫困农村的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因为他老实丶不调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在九年的学习生涯中, 他为了赢得老师对他的那种好评,报答家长对他的那种苦心。他几乎忘掉了一切, 只是整天苦苦地读书。特别是临近中考的那几年,为了一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话。 他整天死死地背着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且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和所有的优秀学生一样,晚上点起蜡烛一直背到深夜,好像在进行「背功」比赛似的。 然而,当他以高分考上重点学校,却因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升学而踏入社会的时候, 他变得沉默寡言,胜似一个呆子。这难道就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吗? 想到那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之後便舍而弃之的标准答案, 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难道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丶面向世界丶 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吗?能推动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吗? 在这种体制下受到的不能说是教育,而是对学生的一种折磨,令学生望而生畏, 特别是那些差生,感到读书极为枯燥乏味,也埋葬了学生独有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俗语云:「养不教丶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过程中教育师扮演的非比寻常的角色。 作为一个教育教育者,自身素质问题至关重要。他直接影响到受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有一个正确教育理念。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让他们学会生存丶学会负责丶学会尊重,而不是按照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去教育学生。 虽然这样能够教出考试考得很好的学生,却难以教出能够自主自强的孩子。 特别是当孩子由於好玩的天性或者由於其心理方面出了一些问题而犯错误的时候, 作为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而取惩罚性措施。然而,在一些贫困农村。 有些老师与学生根本就没有师生关系。两者之间根本不能建立起任何平等关系,不能产生任何语言交流。 学生见老师就如老鼠见猫似的。

至今,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曾有一位教师在我心灵深刻下了深深的印象, 永远抺除不掉。并不是他教学有特色,也不是他对学生关怀得无微不至。 而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使我至令无法理会。那是1993年,我在村小学读初小时遇到的一位教师。 他对学生的行为是以惩罚为主,教育为辅。在上课时,他手里始终拿着一根「教尺」。 发现哪一个学生思想不集中,讲话,做小动作等等,都会往往你头上狠狠地拍上一尺。 或者喊你回答问题以及上黑板做题目时,如果答不出来,同样会受到同等的罪行。 更为甚者,还会按照你的脚样画一个圆圈让你站在讲台前不准动来以表警示。 若背不到课文。他也会你留到背好为止。有个学生,因为早上不洗脸也来上课。 让他发觉後,至即到外面抓起泥巴往那学生的脸上抺。 (那是我读一年级时的一位教师,他已有许多年没有从事教学工作了。)

这种教育虽已过了一个年代,也许今天的基础教育已没有那麽残酷,也许对学生的体罚已不复存在。 但是,我们能否倾听一下今天中学生的一些心语。在某所镇中学就读的一些初中生,告诉我在学校里, 专门设有一个「政教处」。它的主要职责是对一些调皮丶捣蛋丶违反校纪校规以及不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旦「有幸」被送入政教处,首先就是几记狠狠的耳光,然後再进行「连打带駡」式的教训和教育。 总之从中出来时,脸上总免不了有几个巴掌印。有时如果老师当场捉到一些违纪的学生, 也会立即送上几记耳光或者踢上几脚。对於学校这些越轨的教育,大部分家长仍然持支持态度。 他们认为,孩子既然违反了校纪校规,作为老师再打再駡也是为了教育好孩子。 甚至有些家长在送学生入学时还会对老师放言道:「在学校,你们要对孩子管严点。如果有什麽不对的, 你们尽管打,尽管駡。我们做家长的没意见。」对於这种教育,一些好学生同样持支持态度。 他们认为,老师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把一些调皮的学生管住。当然,谁也不会质疑, 老师始终本着是教育的原则,而家长则是恨鉄不成钢。况且,寻致学生调皮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罪於教师。 有其社会和家庭诸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能否思虑一下。老师的这种教育似乎是要把学生管理得言听计从, 似乎是建立在使学生产生畏惧感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达不到这种要求,就是个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 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沦为「差生」的行列。

刚才提及的某山区农村初中生调查中,显示从小学1年级到3年级他们的学习成绩或者保持原样或者呈上升的趋势。 而从4年级到6年级,有35%学生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而到初中时,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已超过70%, 其中絶大部分属男生。这虽然是贫困农村诸多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但至少可以说明基础教育过程中, 学生已逐渐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已不能让人总牵着鼻子走。关键是如何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靠打駡是打不出好学生的,也不能使差生有所变好。它只会「打断」两者间的师生意识。 阻断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老师高高地凌驾於学生上,而不去倾听学生为什麽会不爱学习, 为什麽会调皮,为什麽会那麽差。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教育,它使一些好学生养成了一种服务的意识, 从而疏忽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做人理念。这使一些差生,虽然人在学校,可心却早已成了社会青年的行列。 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吗?虽然只是个别教师的质素问题,只是个别学校的管理体制。 但它却是贫困农村素质教育中的较为普遍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令人深思和忧思。

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千钧重负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 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丶 望女成凤的心切。但是,社会压力过大,知识经济新时代的今天, 怎样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由於人们的经济观念和生活厌力所迫,如今在贫困农村已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工族」。 在山区贫区某村调查显示,有近3份1人口过的是打工的生活,其中絶大部分是中丶青年人。 有的甚至把孩子给亲人寄养而成双成对地去打工。曾有这样的一对夫妇因生活所迫, 而把正读小学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教养,双双出去打工, 使这个孩子在「无父无母」的环境中成长。小孩在爷爷奶奶和各方亲人倍加娇宠的气氛中生活。 吃好的丶穿亮的丶而且不缺钱花。然而,使这对夫妇追悔莫及的是, 虽然在外打工挣钱不少。供养家庭绰绰有余,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因失去父母的管教, 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而逐渐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俗,变得为所欲为, 经常逃课丶抽烟丶甚至赌博打架,最终受不了学校的管制而辍学。 如今,在贫困农村这样的「孤儿」已变得显而易见。他的情况应该时刻提醒着父母们, 脑子里不要一味地只有经济观念,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使他们过早地投入社会, 而社会的一些不良习俗则是孩子最易接受的。

如今的社会,若要生存,若要自给自足轻而易举,然而要适应时代的步伐,要有所作为却并不容易。 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都要面对。但是在贫困农村,由於人们的思想认识丶 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约束,使大部分的孩子只能完成义务教育便步入打工的行列。 因为家庭再也无能为力送其上高中或职业学校。许多家长所抱的愿望是让孩子拿到一张初中毕业证後, 出去打工来改变家庭的经济地位。这是唯一路径。因为面对高中或职业学校那高额的费用, 对於贫困农村大部分家庭来说,要想进入简直是「妄想」。在某山区农村20岁的青年中, 竟是没有一位高中生。在它所属的贫困县的二十多万人口中,只有一所高中学校。 试问,这样的基础教育在贫困地区能够实够实施所谓的人才战略吗? 家庭和社会的这种压力必然反映到学生中来。在某村初中生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 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再好,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开学愿望,只能留下後悔的余地。 倒不如开开心心地免强读完初中,拿到一张毕业证後,也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也好出去打工。迫於这种意识,而导致许多原本很优秀的学生也逐渐脱离学校的教育, 在家农闲时,又会容易趋向於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俗。在某村16岁以下(包括几岁)的男生中, 有65%的已染上抽烟的习惯。因为烟在贫困农村是一种礼尚往来。 相互送烟则是人际交往和打通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倘若问这些孩子为什麽抽烟及抽烟的味道怎样。 稍微小点的会这样回答:只是好玩而已,没什麽味道。」而大一些的学生则觉得抽烟比较风光丶时尚,就如吃饭一般。 甚至,在部分赌气成风的贫困农村,许多学生也免不了参与其中。如今的打牌赌博, 打麻将赌博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已不是什麽新鲜事物。在一些专门的赌场,也免不了有学生的身影。 但是,他们赌博所用的钱财无非是家长的血汗钱。虽然家长和学校严禁学生有这样的不良习惯。 但是他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地留意孩子的这些行为。如今,在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正面临着社会不良习俗凌驾於学校和家庭之上的危机。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公益性的一项重大工程。需要教育界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同心协力。 尤其是在贫困农村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要摆脱贫穷的困扰, 要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人才战略。而如今, 面对着贫困农村基础教育的种种困难。不得不令人忧虑。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转变思路, 如何适应时代步伐,从而实践社会丶学校丶家庭教育相结合丶相协调的理念。

贫困农村的基础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