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节选)
一丶教育发展丶改革的基本情况

(节录)

2. 制定「十五」计划,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对科技丶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十五」期间的教育发展战略要点被确定为: 巩固丶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确保其「重中之重」的地位; 努力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积极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 进行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丶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为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到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4%。

3. 中小学新教材丶研究型学习

2001年秋天,全国有30万中小学生用上了多套不同版本的全新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实行。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启动。新课程标准着眼於未来社会国民素质的培养, 而非单纯学科知识的学习。新的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如小学的音乐丶美术课整合为综合性的「艺术课」; 初中的物理丶化学丶生物整合为「科学课」,历史丶地理整合为「历史与社会」。 小学和初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括研究型学习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与以往所有课程均为国家统一课程不同,新的课程体系为国家丶地方丶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丶 教育热点问题

1.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困境

基本实现「两基」,意味着仍然有15%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9% 的儿童没有上学, 11.4%的少年没有读初中,他们大多为农民的孩子。 据教育部在2001年8月召开的全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的报告, 披露全国全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义务教育发展, 随着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到来,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贫困地区教育普及程度偏低,学生入学率丶巩固率低,辍学率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初中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

另外,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後,作为农村教育经费基本来源的教育费附加被取消。 使农村教育陷入新的困境。税费改革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於三方面: 即乡级财政拨款丶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後二者事实上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近年来,安徽省这两项约为11亿元。税费改革後,这11亿没有了。2000年, 安徽全省乡镇可用财力为46亿元,但当年全省乡镇供养的66万人员工资即达49.5亿元, 根本无钱投入其他领域。因此,教师和学生同时流失;由於经费紧缺,学校不得不向家长要钱, 导致「乱收费」回潮。在一些乡镇,初中生辍学率已超过10%。

专家认为,根本问题在於中央丶省丶市(地)丶县丶乡镇各级之间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合理, 地方财政收入太少,而负责的事务太多。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 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

针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严重问题,2001年6月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了重点讨论。 国务院颁布的《关於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新定位, 改变了1985年起由乡级政府负责农村教育的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丶 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从2001年起,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 并按规定设立「工资资金专户」,由财政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 确有困难的,上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适当的补助。「十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用50亿元专款重点支持中西部尚未「普九」的地区; 用3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两年基本完成现有中小学危房改造;并更大力度实施第二期「国家扶贫教育工程」。

三丶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三,伴随初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未来几年的大发展, 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在「优化教育资源」丶「资源重组」的名义下, 将许多优质公立学校变为高收费的「改制学校」,从而加剧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差距, 使平民家庭的孩子无缘接受良好教育。

由於近年来教育支出上涨太快,不仅农村,大多数城市家庭也都感到了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丶上海丶广州三市居民的调查, 54.3%的居民认为教育费用增长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 同时,有42.2%的居民认为目前各类学校更为看重经济创收, 31.2%的居民感觉经济创收和教书育人同样被学校看重,20.6%的居民认为学校更看重教书育人。 对於学校究竟该不该赢利丶赢利多少比较合适,被调查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42.2%的居民认为学校是教育场所,达到收支平衡即可;44.7%的居民认为学校可略有赢利, 两者的比例大致相当。相信在大多数中等城市和城镇,居民对教育费用上涨的承受能力要弱得多。 这一方面,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不致丧失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由於过去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距和激烈竞争。 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的中小学应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准招收「择校生」;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招收择校生, 应在分数丶人数丶钱数上执行国家或省级政府制定的标准,不准挤压计划内招生指标, 不准再收取赞助费或建校费。择校费不仅高於大学,而且大多为违规的黑箱操作, 既导致教育腐败,又进一步拉大学校之间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