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除入学率低外,辍学(学期中途离校)率也高, 很多儿童在辍学後很快就复盲(再度成为交盲丶半文盲)。 除了辍学率高外,贫困地区的留级率也很高, 很多学童要用七丶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小学(有人谑称这为「七仙女猪八届」), 占用了很多学额。以1996至97学年为例,该学年农村一年级重读率达到5.7%。 高辍学率加上高留级率大大降低按时毕业率,一方面令家长更不愿送子女上学, 另外也使落後地区的教育变得更不化算。
贫困地区的「两高一低」为什麽如此严重?
教师质素
留级率高低主要取决於教学质素及课程的编排, 而教学的质素主要取决教师的能力(这当然也与家长的文化程度有关: 贫困地区的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因而可能不但未能帮助学童学习, 甚至对他们的学习有坏的影响;但师资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本身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前面教师的部分提及,中国多不合格教师,而不合格的教师, 他们的水平比较差而又多集中於贫困地区,因而也就影响到贫困地区的教学质素。
课程编排
课程的编排方面,由於没有顾及城乡的差距(如毕业後的出路不同丶教师的质素差距等), 城乡统一以升学为目的织课程,贫困地区的教育只注重普通文化知识传授, 单纯追求应付考试,所教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工作毫无联系。 这一来减低教育可以对农村的帮助,二来也无法令贫困地方的儿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也出现教师不能胜任教好课程的情况,令贫困地区的学生成绩达不到要求而屡屡留级。
兼职读书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贫困地区的小孩念书之馀,经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帮家人做农活, 或者料理家务,学习的时间大大大减低。另外,在家里一般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温习环境也欠佳。
穷人念书难
至於贫困地区的辍学率高企,涉及的问题更为广泛,既涉及学校教育质素丶家庭丶社会经济状况, 又涉及人口丶文化传统等方面。
一直以来在贫困地区,尽管升学的比率低,但因传统观念如对读书人的尊重等的影响, 加上非农业就业机会少,许多学生都把「跳出农门」作为学习的最大动力。 但由於前述的高留级率和差教学质素,令部分学生在上学几年後就觉得升学无望, 学到对将来生活有用的东西又甚少,因而中止学业。 再者,贫困地区多人口稀薄,交通不便,上学不方便,尤其在三丶四年级後, 学校的分布相对集中,上学对很多学生变得十分不便(大陆农村很多时为达到入学率的要, 求在偏远的地方设有教学点,但只有数位甚至一位教师,只设几个年级,教的学生也极少, 学生升上更高年级,便要往另一处地方上课),一些学生便被迫辍学, 而另一些本已不想继续上学的便趁机辍学,形成一个大断桥。 这个断桥,另一方面,又成了支持缩小高年级的教学点的理由。
然而,贫困地区高辍学率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有调查指辍学率与学生家庭及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成正比关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贫困地区,部分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无力支付子女的上学费用。
再者,越贫困的地区,家中的孩子越多,家长或需要学龄子女帮忙农务或者照顾弟妹, 因而要求这些子女不上学,要麽给他们上一两年学便辍学。
教育与经济落後的恶性循环
贫困地区的经济差令教育发展落後,而教育发展落後又使它们的经济发展得不到教育的科技技术丶 管理人才等推动力,使贫困地区的教育与经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要打破这个循环,需要从增加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开始。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重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质素,令社会更美好,从这个角度出发, 就算不谈教育发展不足对经济的坏影响,我们也应该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陈晓宗丶闵维方:「论中国高等教育的证明收益与劳力市场化」,载《教育研究》1999第1期
教育程度 |
年平均收入 |
教育收益率 |
总平均 |
7,988 |
5.3% |
文盲 |
6,191 |
- |
小学 |
6,625 |
- |
初中 |
7,134 |
3.6% |
高中 |
7,599 |
4.2% |
中专 |
8,557 |
6.8% |
大学专科 |
9,111 |
4.7% |
大学本科 |
10,795 |
6.6% |
上表研究结困指出目前中国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年劳动报酬越高。 更仔细的分析表明,在私有制企业上工作的职工的教育收益率要比在国有企业的高, 也即是说隋着中国私有经济占整体经济比例再增加,未来教育的收益会随之上升。
以上表的结果作国际比较,情况十分令人吃惊。目前中国5.3%的总体收益率比起非洲的13%, 亚洲的11%,拉丁美洲的14%,中等发达国家的8%与发达国家的9%,有明显距离。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可能显示出现时教育的内容与经济发展不配合, 或是目前经济的发展只是向低技术的方向。 全面检讨和改革教育的课程丶内容及教育的效率,以及调整国家经济架构,已是刻不容缓。
徐坚成,1996年中国教育程度与收入关系:「中国贫困县普及初等教育效率的评计」,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
样本数 |
教育投入标准值的均值 |
人均纯收入均值(元) |
民族县占样本县比例(%) |
山区县占样本县比例(%) |
普及程度高度(入学率超过99%) |
10 |
7.03 |
706 |
60 |
30.0 |
普及程度较高(入学率超过95%)男女入学率差距小於3个百分点 |
23 |
6.76 |
756 |
53.8 |
47.8 |
普及程度一般(入学率超过95%男女入学率差距大於3个百分点,或入学率在90%-95%之间,男女入学距小於3个百分点 |
26 |
6.73 |
556 |
53.8 |
80.8 |
普及程度低(入学率低於90%或入学率在80%-90%之间,男女入学率差距小於3个百分点 |
21 |
6.26 |
485 |
57.1 |
81.0 |
普及程度低(入学率低於80%或入学率在80%-90%之间,男女入学率差距大於3个百分点 |
22 |
6.25 |
527 |
864 |
100.0 |
中国教育现时的金字塔形发展使升学困难, 这种情况加上低教育收益率令一些家长以至学子宁愿早日投身工作赚钱, 也令一些地方政府宁可把钱效在经济效益更高的方面, 等经济发展增加对教育的需求时才来办好教育。 这种做法实在是无视世界各国经验,置未来发展於不顾的短视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上表是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一项计划,在1996年对102个贫困县调查的数据, 我们可以据之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 教育投入的高低与教育普及程度和男女生入学率差距有直接关系
- 山区县一般教育落後,而教育落後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县
辍学与失学
扫盲如扫落叶?
1949年以前,中国文盲占成年人口80%以上,经过40多年的扫盲运动, 全国累计扫除文盲1.8亿。据1995年人口普查,全国15岁人口中仍有文盲丶 半文盲1亿4千5百万人,文盲率下降为12.01%,但83%以上的文盲分布在农村, 72.6%是妇女,边远山区的文盲率更是远高於全国平均。
我们再看回前文(数据的背後)提到的,1995年时全国7至11岁儿童由於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 起码近360万人,占同龄人口比例近3%,这一串数字意味着什麽? 就意味着10年後一代又一代的新文盲。而对一个民族来说,又将会带来些什麽?
失学生
据统计,中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 万人辍学(学期中停学)。在2.2亿学生中, 约1/3只能完成小学,1/3完成初中,再继续升学的不到30%。 累计到1992年,全国有失学儿童1.42亿。根据小学入学率的统计资料, 仅1995年一年全国有300万小学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已入学学生中, 又有近9%中途流失,小学毕业的学生中91%升上初中。初中又有16%学生辍学。 馀下读到初中毕业的学生中,只有不足一半可以升上高中。
1985年入读小学一年级生学生教育情况:
分析:
- 该年入读小学一年级的2298万人中,有38%在初中阶段之前流失,而最後只有100万人开入大学,约占4.4%。
- 小学及普通初中均有接近20%的学生中途辍学,而普通高中亦有接近9%。
- 入读职业初中的学生仅占开读初中总人数的1.7%。
- 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中,有45%能开入大学。
- 此项计算未有将留班丶跳班的情况计算在内。另外,此表假设小学阶段为时六年,但实际上中国五年制与六年制小学并存。在毕业率丶开学率与小学招生规模大致相若之下,此表应可作为该批学生继後就学情况的合理估计。
男孩读书,女孩养猪
辍学儿童中,女童占60-80%。据1993年统计,全国贫国地区261万名未入小学的学龄儿童中, 女童占超过2/3。据1995年统计,女童的失学比例比男童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 差距逐渐拉大。在10-12岁时,女孩在失学人口中占65%,即相等於同年龄的孩中, 每一个男童失学,就有两个女童失学。当然,看到表中, 男女的失学人口比例都随年龄下降而减少,两者的相距也迅速减低,是令人欣喜, 只是我们仍要为现时已经失学,年龄较大的女童想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及武萍,《中国流失状况及原因分析》,转载於《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年龄 |
失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失学人口性别构成 |
|
小时 |
男 |
女 |
男(%) |
女(%) |
性別比 |
合计 |
2.09 |
1.73 |
2.49 |
43.24 |
56.76 |
76.17 |
7 |
0.092 |
0.086 |
0.099 |
49.32 |
50.68 |
97.32 |
8 |
0.13 |
0.11 |
0.16 |
44.54 |
55.46 |
79.90 |
9 |
0.24 |
0.18 |
0.31 |
38.33 |
61.67 |
62.15 |
10 |
0.50 |
0.32 |
0.70 |
33.63 |
66.37 |
50.68 |
11 |
0.94 |
0.63 |
1.27 |
35.13 |
64.87 |
54.11 |
12 |
1.83 |
1.25 |
2.46 |
35.76 |
62.22 |
60.70 |
13 |
3.19 |
2.30 |
4.16 |
37.78 |
62.22 |
60.70 |
14 |
5.40 |
4.53 |
6.35 |
43.84 |
56.16 |
78.05 |
15 |
8.48 |
7.94 |
9.07 |
49.00 |
51.00 |
96.10 |
地区和城乡流失生差异
流失生也称为失学人口,是指学龄期(7 - 15岁),因种种原因而未在校, 流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龄期从未入学,二是曾入学, 但又中途退出的,即所谓的失学或辍学。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天然及历史发展条件不一,近二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又采取先优惠部分地区发展, 使富省(地方)越富,穷省(地方)越穷,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流失生较少见。反之,在那些欠发达丶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 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x居的西北丶西南等地区,流失生现象就非常严重。
以1989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这一届小学生为例,六年中全国共流失189.98万。 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北京市流失1106人,占全国的 0.058%。 江苏流失3.87万,占总数的1.78%。而西南部分省份,如四川流失19.11万, 占总的10.06%,云南有22.47万,占 11.83%,贵州有26.25万,是北京市流失生的237倍, 占总流失量的13.82%,高出北京13.76个百分点。
由於各地人口数目不同,上述比较在反映地区差异时难免有折扣。 若用一届小学生中途流失人数占期初入学人数的比重作比较,则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 根据此种方法计算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为8.83%,即该届小学生六年中有8.83%的人中途流失。 北京为0.60%,淅江为3.17%,均大大低於平均点。与之相对,四川为11.89%, 新疆为15.88%,青海为21.83%,云南为28.62%,而西藏高达58.82%,六年小学竟有一多半的学生失学。
再以1992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一届初中生为例。全国流失生比例总计为16.22%, 即三年初中有16.22%的人中途失学。北京为7.32%,上海仅为5.82%, 而部分西南丶西北地区省份,如广西为18.19%,甘肃为19.45%,云南为23.26%, 四川则为24.25%,将近1/4。
失学人口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城乡之间。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7.63%, 而农村的教学条件却远不如城市。据统计,1995年全国小学校舍共有危房887.87万平方米, 而农村小学就占到了82.13%。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也远比城市严重得多。 再以1989年到1995年的一届小学生为例,在这六年中,农村小学生共流失189.98万, 占期初入学人数的11.40%,比全国平均小平高出2.57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的城镇小学却出现「倒流」现象。有147.67万农村学生中途转入城镇小学学习, 大大高於城镇小学的流量,占农村流出量的43.73%。
再以1992年到1995年的一届初中为例,农村中学中途辍学的有237.62万, 占曾入学人数的25.76%。与小学不同,城填中学的「倒流」现象较罕见, 转学生仅占农村流出量的0.18%。这说明农村初中流失比小学要严重得多。 小学虽有不少学生流出学校,但其中将近1/2的学生是为了转入城镇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初中阶段流出的学生几乎全部流入了社会,远离了学校。
资料来源:武晓萍,《中国流失生状况及原因布》,转载《教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月号》。